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李真真:咬文“教”字讲中国故事 科教融合传播中华文化
查看:14   

剪一个字讲一段故事,玩一次文字游戏体验传统节日习俗,她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来没有定式,多样的课堂让留学生们纷纷感叹“这个课很有意思!”她是国际学院教师李真真,将古文字学、汉字学科研成果充分融入到教学中,致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爱华的国际友人。

开学第一课从古文字讲起

李真真 2019 年来到重邮,从教 5 年来,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每逢开学第一课,她都会讲解一个汉字,不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也激发学生对学习汉字文化的兴趣。“同学们,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字,感受汉字的魅力。”李真真指着一个汉字的甲骨文字形图片,一边给学生解读,“这个字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一个‘口’,像不像微笑的嘴巴?上半部分是一鼓作气的鼓字,它最基本的意思就是我们张开嘴巴敲着锣鼓去庆祝一个很开心的事情……”

留学生们听得入神,脸上洋溢起快乐的笑容。随后,大家拿起课桌上的彩纸、剪刀等工具,在李真真的教导下,将字剪了出来……答案也在这个时候揭晓,“对,正如同学们的现场感受,我们今天讲的就是‘喜’字。借此,欢迎大家的到来。”

“在中国,有‘人生四喜、四悲’的说法……”李真真接着延展教学内容,你们来重邮留学,在异国他乡遇到同国的朋友,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友谊,这是一大喜事——“他乡遇故知”。几年前,你们期盼着到中国来留学,今天终于实现了愿望,这是另一件喜事——“金榜题名时”。这里有关爱你们、帮助你们成长的老师们,所以“少年无良师”这一人生悲事,永远不会发生在你们身上……

留学生们拿起剪纸作品,品味着汉字文化,开启了在重邮的留学生活。李真真的开学第一课让留学生印象深刻,倍感温暖,“愿同学们在重邮的学习中,天天都有喜事。”

文字传文化 培养全球公民意识

李真真是我校一名从事来华留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主要担任的留学生课程包含英文授课《中国概况》《基础汉语阅读与写作》《初级汉语综合》《高级汉语口语》等。在她看来,这些孩子来到中国以后,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他们去树立全球公民意识。李真真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国际中文教育及相关领域,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海外简帛学研究”一项,教育部青年基金“西方简帛学研究”项目一项。她基于专业和留学生教学的特殊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科研促教研,将古文字引入对外汉字教学,实现汉字教学与中国文化有机的结合,并把古文字学、汉字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应用到对外汉字教学实践中。

师生研学汉字“企”,引出企业一词,以我校2022 届毕业生马擎天在华为公司成功就业的真实事例鼓励更多我校来华留学生在中国企业就业,为他们增强学习的信心。

讲解“肖”字,引入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故事。

观察“孝”“肖”和“胤”字引导留学生传承人类优秀文化传统,理解诚信、友善、和谐、自由等重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古文字为载体,李真真用“因形求义”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汉字字形,推演汉字的意义,并尝试理解其蕴含的文化元素。李真真让来华留学生们感知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真正做到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践行文化自信和文化走出去。

体验式课堂 新时代国情教育

在李真真的课堂上,不仅有“说文解字”,还有中华民俗活动体验。她尝试将地方戏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在进行知识点讲解时充分有效融入当代中国国情,引领学生从认识中国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甚至达到研究中国的层面,将理解当代中国国情始终作为留学生树立负责任的全球公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在国际文化中心汉语教师们的共同努力下,李真真和同事们分主题对文化课程进行改革,将文化体验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深度融合。突出仪式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组织带领留学生积极参加中秋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体验课程。通过与亿万中国人民共同见证中国的历史时刻,更好地帮助留学生认识中国、了解中国、思考中国,最终达到“行识中国”“行读中国”“行思中国”的目标。

在知识或技能点讲述时,李真真和国际学院的老师们还充分思考如何有效融入当代中国国情教育。比如在《中国概况》课上,她们设计了主题“智慧生活新气象”(Smart China: Smart Life-style brought by Innovations),向留学生展示当代中国“新四大发明”、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智慧生活、引领世界的中国5G、无现金的支付方式、四通八达的高铁路网、便捷的线上购物等。

留学生对教学实例无不目瞪口呆,充满惊叹。每每看到留学生们用充满惊喜的眼神,说着不那么熟练的刚学会的汉语:“中国太好了,在中国生活真是太方便了……”,李真真作为一名躬耕在国际中文教育一线的教师,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是一项值得骄傲的事业。

(记者 饶金兰)

重庆邮电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253次访问,全刊已有4497257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