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一部简朴、奋进、求知、求实的历史———毕业50周年感言
查看:58   

  我们是1961年9月入学的,那正是三年困难时期,贫穷和饥饿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生存问题。我还记得大学报到时的情景:一个铺盖卷,几件打补丁的衣服就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有好几位同学是赤脚穿着草鞋扛着铺盖来学校报到的。学校及时发放了助学金,送来了棉衣被褥和布鞋,每张床铺上了厚厚的稻草褥子。记得郭院长给我们作报告,说大学生精贵得很,是国家的宝贝,一百多个农民在养活一名大学生。于是,我们下定决心,不辜负人民期望,好好读书,毕业后报效祖国,改变我们贫穷的命运。
  我们是文革前最后一届毕业生,幸运地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记得有一次在实验室看老师演示55型电传机,老师说更新型的电传机等待着我们毕业后发明改进。在电子电路课上,朱宏岳老师的话让我记忆深刻,他说:“一个三极管甚至一个小小的电容器,要钻研进去,改进它,都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甚至需要花费你一生的精力。”在网络分析课上,李正镛老师以几个基本公式用逻辑思维推导出几十个公式。在市内电话课上,张云麟老师用交换机的一个时延继电器说明关键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迎刃而解。钟钦文老师课堂上洪亮的声音令我们印象深刻,我们怕他太累,他说要让最后一排同学能听得清课。课后,他悄悄到礼堂边的小卖部买一碗没有油水的牛皮菜填填肚子。当时风华正茂的郭院长在自家院子种了菜,亲自浇水上肥,菜长大了,他让师傅挑到学生食堂给同学们吃,我们知道后非常感动。
  1965年毕业后,我们奔向了祖国四面八方,华北平原、东海之滨、西北大漠和西南山沟里都有我们的身影。许多同学在开发、研制、设计、制造、运行和管理上取得了优异成绩。我们经历了十年动乱的风风雨雨,也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大潮,我们参与并见证了通信技术一代又一代翻天覆地的变迁。从模拟3路12路载波到如今万路万门数字交换和移动通信。不管白发增添多少,我们都念念不忘母校简朴、奋进、求知、求实的优良校风,+铭记着学校老师对我们的嘱托和期望。青春年华虽已逝去,但我们欣喜地看到,作为中国数字通信之源的母校培养了更多更加优秀的年青人,我们相信,我们母校的教育和科研事业伴随通信行业巨大发展将更加辉煌。(1961级有线系校友 尤启伟)
重庆邮电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933次访问,全刊已有4472398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