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信息与人本共进,网络与创新共生
查看:45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计算机的诞生到信息现代化的发展,人类文明经历了跨越性的转变,信息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并引起科技发展的巨大变迁。高校作为教育传承的主要阵地,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信息化发展在给高校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教育教学的传播带来了挑战。
  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25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方式要多元化。信息化的发展的确为教育质量的提高提供了便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知晓天下事,对拓展国人思维,开阔视野,增强认知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不可否认,信息化的发展对教育的现代化也带了一定的挑战。
  首先,是教育信息的同步与更新问题。众所周知,高校教育与社会知识的更新之间存在脱节现象。在计算机产生之前,信息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书本知识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差距可能只有几年,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后经过很短时间的锻炼便能转化成工作中的需要,学习的实用性相对较强。但在信息化时代,知识的传输变得快捷,很多书本知识没有涉及到的东西,社会生产实践已经进行了更新换代,特别是在计算机、通信等理工科专业,这一现象更为普遍,这就造成了书本知识与社会发展实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影响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其次,是教育方式的转折与突破问题。信息化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育是以教师教学生学的“填鸭式”教育为主,老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计算机等多媒体大量应用后,信息获取的途径增多,教育手段发生了新的变化,“启发式”和“学导式”的教育对拉近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起了重要作用。但相对来说,高校的教育现代化仍然赶不上信息科技的变化,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及教学信息的融合仍欠缺必要的途径,科技在教学中体现出一种被动,如何做到二者的合理链接仍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再次,是思想教育的压力与挑战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在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信息化时代,网络的传输为信息高速有效的传达提供了便利,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知识面与视野更加的宽阔,但不可否认,网络中也夹杂着众多不良的信息,直接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稳定。为此,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利用网络也成为一项新的工作。高校在利用好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的同时,如何最大化地降低其劣势,做到在创新的同时又不缺乏原则,在发展的同时又保证稳定,已经成为一项新的课题。
  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优化与改进《浪潮之巅》一书通过对世界主要国家知名跨国企业兴衰历程的梳理,为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创业史。在信息化的大潮中,把握住时代的脉搏,积极地进行变革才能生存,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则最终会被信息化的浪潮所淹没,很多大企业的没落都为我们提供了警示。高校作为众多高科技与技术的发源地,其肩负的使命尤为重要,不仅仅要培养人才,更要创新技术。重邮作为以信息技术为主干学科的高校,在信息化浪潮中如何定位,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优势取长补短显得尤为重要。“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不可否认,我们在教学信息、教学手段、思想教育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统筹规划,合理调配。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要理论联系实际。信息化时代,高校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信息更新换代步伐的加快,使很多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脱节,但高校教育关注的重点应是专业基础,应是学生走出社会后参与工作的起点平台,学校应着重把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打牢,为新知识的融入创造条件。同时,应更多地注重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避免眼高手低。学校在学生成长方面更多的担负的是引路人与搭桥者的角色,要尽可能地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学生实习实训创造条件,为学生锻炼提供机会,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升,不至于在信息化时代被淘汰。
  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以学生为主体。计算机、多媒体等新技术的运用使教学手段更加的多样化,教学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但不可否认也增大了教学的难度,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网络的普及,使很多问题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答案,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扮演的是一种引导者的角色,要把学习的方法与信息获取渠道教给学生,同时重点在思维方式上进行引导,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实际行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到寓教于学,教学合一。
  再次,在教学目标上要做到全面培养。教育是一个全面的过程,高校传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其担负的更重要的使命是育人,如何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信息化的传播使信息数量产生爆发式的增长,信息的质量也成为影响学生思维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很多不良信息的传播将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学生成长产生不利影响。为此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教师作为信息甄别的载体与中转,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信息识别方法,用正确的思维去认知世界,认识自我,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健全的人格,陶冶高尚的情操。
  信息时代高等教育的主题与核心教育的本质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达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中国梦的实现既是国家的规划与理想,更是千千万万的个体奋斗与拼搏的结果。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方式与手段发生变化,但教育的本质并没有变,高校仍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与凝练学生专业知识的重要场所。良好的高等教育对国家的影响意义深远。
  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生存与发展两个方面,生存体现在获取生活必备的技巧,发展则是在满足生存的基础上进行的必要提升。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主要任务就是要为学生提供生存与发展的技能,使学生能够在毕业后顺利地找到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高校的教育主要应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二是专业教育。“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蒙牛集团创始人牛根生先生的用人观,用在高校教育上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高校要培养的就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才。目前,高校学生队伍基本上已经过渡到“95后”,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基本没经历过什么苦难,所以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为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对自身及周边事物有较好的认识,同时从入学伊始就应树立起正确的择业观,知道自己大学里应该干些什么,应该着重培养自己哪些方面的兴趣爱好,应该锻炼自己哪些方面的能力,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要做到德才兼备,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朝这一方向发展,并努力为其提供成长成才的路径。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专业教育,专业是学生立身的根本,只有踏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保证学生毕业后有好的归宿,高校教师在这之中起的作用至关重要,可以说学生学业质量的高低与教师密切相关。为此,高校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入学后尽快地树立起自己的研究兴趣,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学习。其次,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研究创造条件,要让真正想学习的学生能够发掘自身的潜力,得到学习的机会。再次,要让学生了解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与趋势,使学生树立宽阔的眼界与广阔的视角,提前了解业内的发展与走向,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去向,了解本专业应该具备的专业技能,为毕业后走向社会积累资本。
  信息时代的大潮,浩浩汤汤,我们不能阻挡这一趋势,要想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淹没,只能不断地创新发展,提升自我。网络时代,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更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不论信息如何发达,高等教育的本质不能变,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以学生的生存、发展为根本。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信息化时代的高校更多的是应该做到信息与人本共进,网络与创新共生,在学生的发展中扮演好启蒙者与引路人的角色。
重庆邮电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641次访问,全刊已有4497087次访问